2004年旅客運輸量過1億、2009年旅客運輸量過2億、2012年旅客運輸量預計超過3億——十八大代表、中國民用航空局(CivilAviationAdministration of China,簡稱“民航局”)局長李家祥,很自豪親身經歷并見證了中國成為民航大國、邁向民航強國的進程。“這是民航的黃金十年,民航業自身突飛猛進,更為中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最好最快的十年 ——2007年以來的5年,民航總周轉量達到之前57年總和“2002-2012年,是民航發展最快、最好的十年。”李家祥這樣認為。 先說“快”,李家祥列舉了一組數字——2011年,民航運輸總周轉量、旅客運輸量、貨郵運輸量分別為577.4億噸公里、2.93億人次、557.5萬噸,比2002年分別增加了412.5億噸公里、2.07億人次、355.4萬噸。特別是2007年以來的5年,總周轉量是過去57年總和。 放眼全球,中國民航增長速度也是最快的,過去十年平均增速在15%以上。“2007年,中國民航運輸總周轉量達到全球第二,成為公認的全球民航大國。”目前,首都機場客運躍居全球第二,浦東機場貨運穩居全球第三;全國年旅客吞吐量1000萬人次以上機場達到21個,比2002年增加17個。在2010年國際民航組織第三十七屆大會上,我國第三次高票連任國際民航組織一類理事國。 再說“好”,李家祥最看重的是民航安全水平得到穩步提升。2002年-2011年十年期間,我國民航運輸飛行百萬架次重大事故率為0.18,世界同期平均水平為0.54;億客公里死亡人數0.008,世界同期平均水平為0.015。國際上衡量民航安全水平的兩項重要指標,我國均好于世界平均水平。 效益更是全球風景獨好。國航在2009、2010連續兩年成為全球盈利狀況最好的航空公司。去年,中國民航的盈利規模占全球民航業的56%。 在這十年里,中國民航第一次實現了飛遍全球。“國航開通飛往了南美洲的航線,南航恢復了飛往非洲的航線,中國民航的全球網絡越來越密、越來越完善。”截至2011年底,我國與其他國家或地區簽訂雙邊航空運輸協定114個。 十年發展,并非一帆風順,民航業也曾相繼經歷了非典、國際金融危機、高油價等的沖擊。“難得的是,在危機面前,我們全行業始終步調一致,抱團取暖,共度‘嚴冬’。”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民航率先企穩,經歷了2008年短暫的下滑后,2009年迅速回暖,全年運輸周轉量、盈利規模都創新高,在全球民航業中恢復最快、增長最快、效益最好。 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3公里的跑道,把一個地區和世界連接在一起 “過去人們常常講,要致富先修路?,F在,大家又普遍意識到,要開放修機場,要想強上民航!”回顧民航十年發展,讓李家祥倍感振奮的是,民航的戰略地位得到社會充分認可,民航對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貢獻顯著增大。 他說,航空運輸不僅僅是一種交通運輸方式,更是區域經濟融入全國、融入全球經濟的快速通道。“修建兩三公里的跑道,就可以為一個地區和世界連接在一起搭建了平臺。這些年來,全國各地都認識到了民航對經濟社會的帶動意義,推動當地民航業發展的積極性空前高漲。” 李家祥對騰沖機場印象深刻。騰沖沒有鐵路,從昆明走公路開車要8小時。2009年2月這個縣級機場通航時,規劃到2020年旅客吞吐量達到25萬。哪想到,通航當年,旅客吞吐量就達到了25.5萬人次,帶動騰沖旅游、商貿增長156%。2010年,旅客吞吐量46.6萬人次,同比增長80.8%。“騰沖機場通航,保山市成為全國第一個擁有2個民用機場的地級市。當時有人質疑一個地級市有2個機場是不是太超前,我們行業內的人雖然沒這樣的擔心,但說實話,真沒想到市場需求會有這么驚人!” 李家祥說,目前,已有27個?。▍^、市)與民航局正式簽訂了加快民航業發展會談紀要,把民航業的發展納入了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部署之中,實現民航業與區域經濟社會的良性互動發展。截至2012年6月底,我國頒證運輸機場數量182個,比2002年增加41個,覆蓋了全國91%的經濟總量、76%的人口和70%的縣級行政單元。新增的機場大多分布在欠發達地區,有效地改善了當地交通運輸條件,促進了當地經濟快速發展。西藏阿里機場、青海玉樹機場、新疆和田機場等,在應急救援和國防安全等方面發揮著獨特的作用。 拉動經濟之外,過去十年,民航更承擔大量緊急任務,特別是在汶川、玉樹抗震救災和利比亞撤僑、日本地震接運我海外公民回國等重大事件中,凸顯了快捷、高效的優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技術讓民航進入新時代 ——高原飛行、山間穿行,儀器能精確到左右1米 民航的飛速發展,外界往往會注意到航線的增加、航班的密集、客流的增長。作為民航的“掌舵人”,李家祥更看重民航運行質量提升背后的支撐力量,特別是新技術的支撐。“這十年我們采用、推廣了大量全球最新、最前沿的技術和設備。毫不夸張地說,這些技術的應用,使民航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 安全是民航的生命線。李家祥認為,安全水平的穩步提升,除了管理精細外,更重要的是加大安全投入,讓高科技為安全運營保駕護航。“2004年,國航飛拉薩的航班第一次配備了高原精密導航系統,投入了600萬美元,但是我們認為非常值得。有了這套先進的科技設備,低能見度飛行、高原飛行、山間穿行,不再僅僅依靠飛行員的眼睛,儀器能精確到左右1米,安全保障大大提升。”李家祥說。 十年來,民航局積極推動航空公司進行飛行品質監控,給所有運輸飛機都安裝上機載防撞系統和增強型近地警告系統,大力推進基于性能的導航、廣播式自動相關監視、平視顯示器、增強飛行視景系統、電子飛行包以及衛星通信、數據鏈通信等技術,這一系列新技術的運用,大大增強了民航安全裕度、提高了運行效率。 新技術的推廣更便利了消費者。“2003年我還在國航,在國內率先倡導推出了電子客票?,F在中國是全世界電子客票普及率最高的國家。”李家祥說。從紙質機票到電子客票,是民航信息化的一次大變革。到2008年,中國民航實現了100%的中性電子客票普及率。之后,民航又全面推廣自助值機、網上值機、手機值機、自助登機等一系列自助服務。 在網上查詢航班、購買機票、選擇飛機座位,不用擔心丟失機票,僅憑身份證就可以到機場辦理登機……常坐飛機的人們普遍感受到了新技術快速推進帶來的巨大變化,感受到了民航的現代化步伐。
版權所有:鄂爾多斯市通用航空有限公司 網站制作:內蒙古國風網絡 蒙ICP備00686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