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對十六大以來中國民航發展歷程的回顧和經驗的總結,我們對未來有了更深的認識與思考。一是以國家大交通改革為契機,更好地為國家交通運輸體系服務;二是繼續堅持改革開放,并走在全國的前列;三是構建行業核心價值體系,提升民航軟實力。 自黨的十六大以來,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民航人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不斷創新體制機制和科技手段,在航空運輸、航線網絡、機場、配套設施和行業文化建設等多方面取得了輝煌成就?;仡欉^去的10年,有3條寶貴經驗值得總結吸取。 堅持改革開放 在經歷了上世紀80年代初、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兩次大的改革后,為了更好地適應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中國民航進一步深化體制改革,2002年10月,經過重組后的三大航空運輸企業集團和3個服務保障集團公司正式成立,并與政府脫鉤。同時,中國民航利用3年左右的時間,實現機場屬地化,絕大部分機場移交地方管理。 在改革管理體制的同時,中國民航還適時對行業管制政策進行了調整和完善。其主要表現有:逐步放松了對航線準入、航班安排和設置運營基地的管制,逐步放松了價格管制,逐步改變了投資主體較為單一的局面。2005年,民營資本獲準進入民航業投資經營航空公司,初步形成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局面。 與此同時,民航堅決以開放促改革,以開放謀發展。早在2002年8月1日,新的《外商投資民用航空業規定》施行。新規定擴大了外商投資范圍,拓展了外商投資方式,放寬了外商投資比例,增加了外商管理權力,更好地體現了擴大開放的要求。自2002年以來,我國還與外國新訂立雙邊航空運輸協定22個,在海南、南京、廈門等省市試點開放客運或貨運第五業務權。2007年以來,南航、國航、東航先后分別正式加入天合聯盟、星空聯盟。2004年,我國成為國際民航組織一類理事國,并于2007年和2010年獲得連任。中國民航已經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 總之,通過改革開放,中國民航業已初步建立了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國際趨勢相適應的行業管理及運行機制。2011年,全行業運輸總周轉量、旅客運輸量和貨郵運輸量分別達到577.44億噸公里、2.93億人次和557.5萬噸,分別為2002年的3.5倍、3.4倍和2.76倍。定期航班運輸總周轉量在國際民航組織締約國中的排名由2002年的第五提高到2005年的第二,并一直保持至今。 堅持科學發展 自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國民航已實現了又好又快的發展目標。2002年~2011年,其年平均增長率達到15.5%,已經形成了一個國內四通八達、干線與支線相結合、連結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的航空運輸網絡。截至2011年底,我國共有定期航班航線2290條,在冊運輸飛機1764架。與之相輔相成的是,我國民航還不斷加快機場建設,完善樞紐機場的打造。到2011年底,我國共有頒證運輸機場180個。此外,我國民航還努力改善空域結構,縮小飛機間隔,提高飛行流量。作為經濟先導型產業,我國民航業的高速發展基本滿足了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 我國民航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始終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第一,實現了高速發展與安全發展的統一。我國民航業始終把安全放在第一位,自2005年以來,運輸航空百萬小時重大事故率已經低于美國。2009年,中國民航重大事故率10年滾動平均值為0.11,而美國同期相應指標為0.21。2010年運輸航空重大事故率5年滾動平均值為0.05,億客公里死亡人數也一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時,飛行事故征候萬時率呈逐步下降趨勢。第二,實現了規模擴張與生產要素效率提高的統一。在規模迅猛擴大的同時,民航業生產要素的效率有了很大提高。飛機利用率從2002年的每天8.5小時提高到了2011年的每天9.26小時,提高了9%。機場利用率也穩步提開,全國各主要機場的實際吞吐量基本上都超過或者接近設計的年吞吐量水平。第三,運用高科技手段,大力開展節能減排。2011年,各航空公司使用臨時航線超過37萬架次,縮短飛行距離1296萬公里,節約航油消耗7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2萬噸。同時,還全面啟動了“橋載設備替代飛機APU”專項工作。北京、上海、廣州三大機場節省航油7.3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3萬噸。 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中國民航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和諧發展,讓人民群眾享受便捷、高效的航空運輸服務。特別是在近幾年,中國民航采取多種手段,在全行業開展了保障航班正常和大面積航班延誤應急處置專項整治工作,在減少旅客等候時間、信息透明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 堅持提升軟實力 自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國民航在注重提高硬件設施水平的同時,也始終沒有忘記自身“軟件”水平的提高。2006年,為全面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原民航總局黨委結合民航實際,提出了建設和諧民航的戰略任務,尤其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不斷統一思想,遵循安全發展、和諧發展、效益發展和綠色發展的理念,努力實現中國民航又好又快發展的目標。 2008年初,民航局黨組提出了持續安全理念。2009年1月6日,在全國民航工作會議上,民航局局長李家祥作了題為《樹立持續安全理念,促進行業安全發展》的重要講話,系統闡述了持續安全理念的內涵、外延、特征和要求。此后,全行業開展了持續安全理念大討論,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并在實踐中對其不斷豐富和深化。 在2010年的全國民航工作會議上,李家祥作了《中國民航人要為建設民航強國而努力奮斗》的講話。之后,民航局印發了《建設民航強國的戰略構想》,在全行業貫徹實施。該文件提出,到2030年,要全面建成安全、高效、綠色的現代化民用航空體系,實現從民航大國向民航強國的歷史性轉變,成為引領世界民航發展的國家。同年10月,民航局印發了《關于推進民航行業文化建設的指導意見》,并發起成立旨在開展民航強國戰略和持續安全理念宣傳、推動行業文化研究的民航行業文化建設與傳播理事會。在隨后召開的成立大會和民航強國論壇上,李家祥發表主旨演講,闡述了文化建設對實施民航強國戰略的重要意義。 在十七屆六中全會召開后,2011年11月22日,李家祥在以“民航強國,文化先行”為主題的第二屆民航強國論壇中又提出,要以先進文化為引領建設過硬的民航隊伍。他強調,建設民航強國,一方面要靠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要靠民航人自身的努力和奮斗。說到底,要靠民航這支隊伍。隊伍素質的高低決定事業的成敗,而決定隊伍素質的是文化。 未來發展的建議 通過對十六大以來中國民航發展歷程的回顧和經驗的總結,我們對未來有了更深的認識與思考。下面粗淺地談幾點個人想法: 一是以國家大交通改革為契機,更好地為國家交通運輸體系服務。 民航一定要適應現代交通和物流發展的趨勢及要求,服從并服務于國家發展的大局。民航、公路、水運等都屬于交通運輸的范疇,通過將民航的發展納入到國家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發展中去,可以實現各種交通運輸方式的有效組合和銜接。特別是通過機場與城市公共交通實現統一規劃,將其納入到高速鐵路和高速公路的干線網絡中,真正實現航空運輸的方便快捷。以龐大的航空運輸市場需求為依托,培育國際競爭力,擴大網絡規模,提高運營效率,保障運行安全,達到做大做強的目的。 二是繼續堅持改革開放,并走在全國的前列。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民航要繼續堅定改革開放的決心和信心。通過深化改革解決阻礙民航業的體制性、機制性問題,通過擴大開放進一步引進國際優質資源和先進的管理理念、方法、技術。 首先,要進一步深化市場主體改革。強化民航產品市場和生產要素市場秩序,確立民航運輸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同時,改革融資體制、機制和采取政策措施,解決民航發展中的結構性不平衡問題。其次,要進一步健全市場機制。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導向為改革的總原則,放松經濟性管制。同時,科學利用經濟、行政、法律等多種手段,形成符合我國國情和民航行業特征的安全管理體系。最后,要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重點發展中美航空運輸市場,穩固周邊的航空運輸市場,提升我國機場在亞太地區樞紐機場競爭中的地位,逐步構筑全球航線網絡。進一步向第三世界國家開放,開辟若干新的航線。積極扶持國外大量優質資源進入民航業,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我國民航業發展的資源短缺問題。 三是構建行業核心價值體系,提升民航軟實力。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國際和國內大背景下,如何進一步將外在的宣傳教育轉化為內在的發展理念,進而形成軟實力,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我們要構建行業的核心價值體系,增強民航人實現民航強國目標的自信心和文化自覺,切實推進各項政策法規和規章制度的落實,增強服務中的主動意識、換位意識、責任意識。 構建民航行業核心價值體系是一個系統工程,既要從宏觀方面著眼,又要從微觀方面入手。從宏觀層面上看,就是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民航行業文化建設方向,以建設和諧民航為文化建設戰略重點;緊緊圍繞實現民航強國目標,提煉民航核心價值觀,弘揚行業精神,明確行業使命、共同愿景,規范職業道德。 從微觀層面看,則要通過對文化傳統的傳承,對文化現狀的整合和對優秀文化的吸收、發掘,根據民航各企事業單位的不同特點與實際情況,構建在內涵上包括安全文化、服務文化、誠信文化、管理文化、創新文化、廉政文化,在范圍上涉及精神、制度、物質等層面的立體交叉的民航行業文化體系,并付諸實踐活動。 在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航空領域技術日新月異和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背景下,中國民航業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梢灶A見,下一個10年,中國民航業不僅會在拉動經濟增長、帶動相關產業、促進產業升級和消費轉型等方面進一步發揮不可替代的戰略作用,更將在建設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的現代化民用航空體系和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方面作出應有的貢獻。
版權所有:鄂爾多斯市通用航空有限公司 網站制作:內蒙古國風網絡 蒙ICP備00686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