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支線航空,人們并不陌生,商務、旅游,快捷又方便,但近年來多地支線航空的發展并不樂觀,多條航線處于虧損狀態。支線飛機高昂的運營成本、不穩定的客源、比干線相對低的收益,都使航空公司望而卻步。放眼整個行業環境,很多樞紐機場不允許支線飛機進入等原因也讓支線飛機難以展翅翱翔。
另一方面,作為我國航空運輸的重要組成部分,支線航空對地方經濟的拉動和社會貢獻作用突出。曾聽一位市長聊過一個故事,有一位外國投資者想投資一個幾十億元的大項目,可一聽說當地連機場都沒有,立刻改了主意。
重要卻又虧損,支線航空的尷尬由來已久,既然無法回避,又該如何打破?除了財政補貼這樣外部的扶持外,內蒙古的做法提供了一個創新機制的樣本。
從少到多,第一步解決的是增加運力的問題。怕虧損,航空公司一般不愿意投入更多運力,內蒙古機場集團公司就成立模擬航空公司,長期租賃航空公司的飛機,等市場穩定、運營成功后,再無條件交還給航空公司。其運營的13條航線全部實現盈利,打破了業內普遍認同的支線不可能盈利的說法,讓內蒙古的支線航空市場從此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
從高到低,第二步解決的是票價過高的問題。一般來說,因為支線航空競爭少,航空公司一家獨大,往往導致票價過高,只有少數商務人士坐得起。那么,老百姓能坐起支線航空嗎?支線航空公交化會帶來虧損嗎?模擬航空公司就嘗試“支線快線”的運營模式,通過小機型、大密度、高客座、低票價的策略,成功達到了支線航空也能大眾化、公交化的目的。既保障了公司的盈利水平,又能夠充分兼顧百姓的需求,同時還切實提高了支線的通達性,可謂一舉三得。
總的來看,發展支線航空是民航強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發達的支線航空將對航空運輸網絡拓展與地方經濟發展起到重大推動作用,低票價和公交化模式也與改善民生息息相關。思路一換天地寬,實現多方共贏,內蒙古的模式創新,值得思考和借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