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場公益性復位,指的是機場的運營由機場集團公司管理,而應急救援、公安、急救、消防等公益性職能由地方政府承擔,履行公益性職能產生的成本由國家、地方、企業共同分擔。公益性復位對于支線機場來說顯得尤為重要,除了能夠使相關的公安、急救、消防等工作更加專業化外,還能為小機場節約人力、物力成本,促進支線機場的進一步發展。
近年來,在民航與內蒙古自治區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內蒙古各支線機場有了長足的發展,創造了“呼錫快線”、“首府中轉”等民航服務品牌,形成了干支結合的航線網絡,各支線機場的客流量不斷增加。但是,由于內蒙古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各支線機場處于“交通末梢”,底子較薄,因此存在運力不足、業務量偏低、盈利能力弱的困難。
以此前已經實現公益性復位的內蒙古自治區烏海機場為例,該機場在快速發展、取得長足進步的同時,也暴露出因運營成本快速增加而無力兼顧公安、氣象、消防等服務保障支出的問題。2011年實施的機場公共基礎設施公益性復位,使烏海機場公司能夠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安全生產、經營管理之中,極大地推動了機場航空運輸和非航業務等的發展。
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是機場實現公益性復位最重要的條件。民航對于區域經濟發展的巨大帶動作用,讓更多的地方政府更加重視起當地的民航發展,也樂于為民航發展提供更多的資金和政策支持。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為機場的公益性復位投入的資金能夠起到“四兩撥千金”的作用。民航業投入和產出的比例是1?誜8,能夠帶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帶動當地商務、旅游等產業的進一步發展。把公益交給政府分擔,讓民航人專心做好民航的事,支線機場的公益性復位值得在更多地方推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