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報道,經歷了國際金融危機及其余波的洗禮之后,航空業和其他一些行業一樣,已經感到一絲暖意。國際航協的最新報告顯示,全球航空業已經出現了復蘇跡象。
正在此時,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促進民航業發展重點工作分工方案》,對去年發布的《國務院關于促進民航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進行了分解和細化,希望為國內航空業復蘇提供更多動力。
《方案》要求:在加強機場規劃和建設方面,要著力把北京、上海、廣州機場建成功能完善、輻射全球的大型國際航空樞紐,培育昆明、烏魯木齊等門戶機場,增強沈陽等大型機場的區域性樞紐功能。
在完善財稅扶持政策方面,要加大對民航建設和發展的投入,中央財政繼續重點支持中西部支線機場建設與運營;方案同時還要求積極發展應急救援、醫療救助、海洋維權、私人飛行、公務飛行等新興通用航空服務;深化機場管理體制改革,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等。經濟之聲特約評論員、中國民航管理干部學院航空運輸服務研究所所長鄒建軍就這個話題發表他的觀點和評論。
根據國際航協的報告,去年12月份,全球航空公司股價環比上漲9%,優于金融市場整體表現。更值得注意的是,全球航空客運量環比增長0.6%。其中大部分增長來自國內市場,尤其是中國市場。中國國內客運市場需求增長7.7%,運力增長高達10.3%,載客率為79.1%。從這組數據可以看出,航空業確實復蘇勢頭明顯。今年,航空業能否持續上升勢頭?
鄒建軍:總體上說整個市場肯定會出現一個上升的趨勢,但是這個趨勢也不能對它期望值太高。2013年總體可能會有一個往上走的趨勢,但是估計也不會比2012年快很多,應該差不多。
國務院印發的這份《分工方案》提到,北京、上海、廣州、烏魯木齊、昆明、廣州都是下一步要重點建設的機場。這些機場的建設,是否會讓國內的航空運輸格局出現明顯變化?鄒建軍對此持否定意見,他認為可能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化。
鄒建軍:從現在來看,事實上這些大型的機場已經形成了一個相對集中度比較高的市場格局,下一步隨著這些建設的話,我個人覺得目前這種高度集中的市場格局相對來說會變得稍微平緩一點。這對于經濟,包括產業升級,甚至包括整個國家的經濟格局變化、地區的差異性等這些方面都可能會帶來一定的促進作用,可能更有利于中部的崛起,西部的大開發,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航空運輸市場和經濟之間的互動關系是非常強的,如果我們能夠把今天這種集中度很高的市場格局逐漸演變成大家能夠相對協調發展的話,反過來經濟也會跟著一起出現協調發展的格局。
《分工方案》當中專門提到了新興通用航空服務的發展。去年已經出臺了推動通用航空、尤其是低空空域航空業改革。通用航空和低空空域的進一步開放,會對市場帶來多大的推動力?相關的政策和投入應該如何跟進?
鄒建軍:整個民用航空領域應該有兩塊,一塊是我們平常所講的民航,就是商業航空運輸。另外一塊是通用航空。一直以來,通用航空在我們國家是個短板,現在我們通過空域低空的開放,通過相應的一些財稅政策甚至是一些經濟補貼政策的支持,我們希望把這樣一個短板給彌補了,讓這條腿也撐起來。
政策的跟進這一塊可以看到,一方面國家空管委已經實施低空空域開放的試點,并且這個改革在2013年甚至在未來的兩年可能會有一個全面的推進,這是一個非常利好的政策。另外,中國民用航空局(Civi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 of China,簡稱“民航局”)前不久會同財政部頒布了一個關于通用航空的經濟補貼政策。這樣一種雙管齊下的措施,從各方資金的意愿來講,會起到一個促進作用。另外,也會對市場需求起到一個拉動作用。至于要進一步,可能還需要完善基礎的服務設施,完善安全管理、法規等一些規章制度和政策。
|